2025年的南海配资知识股,正在上演一场深刻的地缘政治重新洗牌。
当特朗普的关税大棒挥舞得天昏地暗,当美国"印太战略"的实质暴露得一览无余,东南亚国家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选择。
越南和印尼,这两个东盟重量级成员,不约而同地向北京释放出务实合作的信号。
这背后的逻辑很简单:面包比口号重要,发展比对抗划算。
特朗普重新上台后,立即恢复了他标志性的"关税大棒"政策。
2025年初,他就对进口钢铁和铝征收25%的关税,连加拿大、墨西哥这些传统盟友也没能幸免。欧盟哭天抢地没换回一丝温情,日本五体投地还是被狠宰15%。
紧随其后,印尼也感受到了压力。虽然雅加达最终获得了19%的关税税率,比越南稍低一些,但印尼领导层心里很清楚:今天是19%,明天就可能变成25%。特朗普的反复无常,越南就是活生生的教训。
南海这盘棋,正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越南急刹车:从对抗到合作的180度大转弯
说起越南,这个国家的外交政策向来充满戏剧性。前些年仗着中美博弈的机会窗口,河内在南海问题上可没少给北京添堵。占岛礁、搞开发、提仲裁,一样都没落下。
结果如何?2025年7月,特朗普宣布与越南达成贸易协议,对越南商品征收20%关税。这个数字让河内彻底懵了。
据美国政治新闻网报道,越南谈判团队原本以为双方商定的关税税率在11%上下,结果特朗普最后关头来了个单方面变卦,直接提高到20%,把越南摆了一道。
这一下子就把越南的小算盘打得稀烂。要知道,美国是越南最大的出口市场,20%的关税意味着什么?意味着那些2016年因为中美贸易战跑到越南建厂的外商要重新考虑投资地了。
面对这种情况,越南终于想起了身边这个敢跟美国硬碰硬的邻居。
2025年上半年的贸易数据显示,中国已经成为越南海鲜的最大进口国,中越边境货运量激增283%。河内那些亲美派再怎么嘴硬,也得承认谁才是越南经济的"生命线"。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越南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外交政策。
2025年4月30日,越南邀请中国人民解放军仪仗司礼大队参加了在胡志明市举行的纪念越南南方解放暨国家统一50周年庆典活动。
同年7月下旬,中越两军在广西举行了"携手同行-2025"陆军联合训练,这是中越双方历史上首次开展陆军联训。这些举动都在向外界传递一个明确信号:河内要回归务实路线。
2025年5月31日,越南国防部长潘文江将军在公开场合表示,东盟国家和中国协商了20多年的《南海行为准则》将于2025年底或2026年初通过。
这番表态意义重大,要知道,这个准则中越两国已经磋商了20多年,越南愿意在这个时候表态,说明河内的政策重心已经发生了根本性转变。
越南态度转变的信号还不止于此。
在2025年7月的东盟外长会议上,越南一改从前跟着美国摇旗呐喊的做派,对南海争议保持低调,不再配合美国的挑事行为。与此同时,河内还通过与中国的密切协调,积极参与上合组织的相关活动,这在东南亚地区引起了不小的关注。
更更值得注意的是,越共内部正在进行一轮针对亲美派的政策调整。那些长期主张对华强硬、亲近美国的官员逐渐失势,务实派开始占据主导地位。这种变化不是偶然的,而是越南在经济现实面前做出的理性选择。
印尼表态:东盟老大的明智选择
相比越南的临时转舵,印尼的态度要聪明得多。
作为拥有2.7亿人口的东南亚最大国家,印尼在东盟内部的话语权举足轻重。这个国家的外交选择,往往能带动整个东盟的风向。
2025年7月15日,特朗普宣布美国与印尼达成贸易协议,印尼商品关税降至19%,比越南稍低一些。
表面上看,印尼比越南的"待遇"要好一些,但雅加达的决策层心里很清楚:特朗普的反复无常已经在越南身上得到验证,今天是19%,明天就可能变成25%。
所以,雅加达并不打算把宝押在华盛顿的承诺上。
印尼对南海问题的态度一直相对务实,虽然在纳土纳群岛附近海域与中国偶有摩擦,但从未像菲律宾那样把自己绑在美国的战车上。
2025年2月21日,中国和东盟国家在印尼雅加达举行落实《南海各方行为宣言》第23次高官会,这次会议的地点选择很有意思,雅加达主动选择承办这个会议,本身就是一种态度表达。
印尼的逻辑很简单:南海问题最好的解决方案不是对抗,而是合作。
作为东盟轮值主席国的候选,印尼希望在自己任期内推动《南海行为准则》的最终达成,这不仅能彰显印尼的地区领导力,更能为南海的长期稳定奠定基础。
从经济角度看,印尼的选择更加现实。
中国是印尼最重要的贸易伙伴之一,双边贸易额逐年攀升。特别是在"一带一路"框架下,雅万高铁、镍矿开发等项目都为印尼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相比之下,美国给印尼的除了安全承诺就是贸易制裁威胁,这种"画饼充饥"的做法越来越难以服众。
2024年10月20日,印尼总统普拉博沃上台后,虽然在南海问题上偶有强硬表态,但总体政策还是倾向于通过对话解决争议。雅加达明白,印尼不是菲律宾,不能也不应该成为大国博弈的棋子。
菲律宾困局:美国棋子的悲剧命运
看完越南和印尼的明智选择,再看菲律宾的表现,对比就更加鲜明了。
作为美国在南海的"急先锋",马尼拉这些年可没少给北京制造麻烦。从阿基诺三世时期的南海仲裁案,到马科斯二世的重新投靠美国,菲律宾始终扮演着"搅局者"的角色。
早在2023年2月,马科斯政府就同意向美军再开放4个军事基地。同年4月3日,马尼拉正式公布了这些基地的具体位置:吕宋岛北部的卡米洛·奥西亚斯海军基地、拉洛机场和梅尔乔·德拉·科鲁兹营地,以及巴拉望省的巴拉巴克岛基地。
这些选址的用意一目了然:北部基地距离台湾仅400公里,南部基地直面南海核心争议区域。
马科斯的算盘很简单:投靠美国,菲律宾就能在南海争议中获得更多筹码。
然而现实给了他一记响亮的耳光。特朗普的关税政策对菲律宾同样毫不留情,承诺的经济援助更是雷声大雨点小。
更糟糕的是,马尼拉的亲美政策让它在东盟内部越来越孤立。
与此同时,菲律宾的内政也开始出现危机信号。
2024年11月底,菲律宾副总统萨拉·杜特尔特公开与马科斯撕破脸,指责他是"骗子","完全不知道如何当总统"。
面对这种政治分裂,菲律宾武装部队总参谋长小罗密欧·布劳纳不得不紧急出面维稳,强调军队将保持政治中立。
而且,马科斯的南海政策正在把菲律宾推向"第二个乌克兰"的危险境地。菲律宾退将波基斯就直言不讳地警告:如果政府再打着捍卫主权的名义与中国对抗,就会成为美国手中的棋子,下场就是第二个乌克兰。
这种担忧绝非杞人忧天。
美国在乌克兰问题上的表现已经充分暴露了华盛顿的真实面目:擅长挑起代理人战争,让盟友在前面流血,自己在后面收割利益。菲律宾如果继续充当美国的马前卒,很可能步乌克兰的后尘。
大势所趋:南海正在迎来新格局
说到底,南海问题的症结从来不在争议本身,而在于有人故意挑事搅局。美国打着各种旗号在南海横冲直撞,实际目的就是想通过制造紧张来维持自己的霸权地位。
但现在情况变了。
越南和印尼的选择表明,东南亚国家正在重新审视自己的利益所在。当19个国家(中国加上18个东盟国家,除菲律宾外)都倾向于通过对话解决问题时,那个唯一的"钉子户"就显得格外刺眼了。
《南海行为准则》的谈判正在提速。这份被人戏称为"史上最难产协议"的文件,很可能在年底前迎来突破。
一旦准则正式生效,南海的游戏规则就定下来了,某些域外势力想继续搅局也没那么容易了。
从更大的视角看,这种变化反映的是整个亚太地区力量对比的深刻调整。
中国的发展是大势所趋,东南亚国家与其在大国博弈中选边站队,不如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合作道路。越南和印尼的转向,正是这种务实选择的体现。
菲律宾可以继续给美国当马前卒,但历史的车轮不会因为个别"刺头"而停下。
2026年,当菲律宾接任东盟轮值主席国时,马科斯将面临一个尴尬的现实:是继续孤立下去,还是回归理性?
答案其实已经很明显了。南海的未来属于合作,不属于对抗。
参考资料:
《"特朗普摆了所有人一道",美越贸易协议要黄?》,新浪财经,2025年7月1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关于持续深化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加快构建具有战略意义的中越命运共同体的联合声明》,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2025年4月15日
《越南国防部长:〈南海行为准则〉将于2025年底通过》,俄罗斯卫星通讯社,2025年5月31日
《落实〈南海各方行为宣言〉第23次高官会在印尼雅加达举行》配资知识股,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2025年2月21日
天牛宝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